新闻咨询只有“女性议题”,收割不了流量
首页新闻咨询电影咨询只有“女性议题”,收割不了流量

只有“女性议题”,收割不了流量

导演李玉这次又输得惨淡。在一众院线片中,她执导的《下一个台风》是最不起眼的作品之一——上映一周,累积票房仅400多万,预测内地总票房545.4万。

但放在女性议题下看,该片又不失华彩之处。笔者以为,作为一部聚焦“校园性侵”尖锐议题的现实主义电影,《下一个台风》既对女性的现实处境投以关切的目光,也暴露了当下女性议题作品存在的普遍问题。


《下一个台风》的公映过程也经历了一系列舆论风暴,最终片方坚持于10月25日首映

影片在叙事层面构建出了一套精密的隐喻系统。片名中的“台风”,在片中呈现出了三个维度的象征:一是物理层面的自然灾害,“台风过境”的动态发展稳稳嵌入了剧情;二是心理创伤层面的台风,失语的阿汐与遭遇性侵的林沫沫都经历着各自的人生台风;三是社会舆论层面的台风,无论现实还是网络,皆流传着对女性的污名化打压。这三重象征与片中台词“台风眼里最平静,可那平静才最吓人”形成统一,暗示了“女性创伤”的不易察觉与复杂性。

影片故事主要围绕海岛女孩阿汐(张伟丽 饰)与城市女孩林沫沫(张子枫 饰)的相遇相知所展开。林沫沫以一个“携带秘密的闯入者”身份来到了海岛,住进了阿汐的房间,打破了阿汐的生活平静。而一贯以中性打扮示人的阿汐,则通过接触林沫沫与获知母亲死亡真相,开始重新审视起自己的母亲与人生。

阿汐与林沫沫在片中形成了一组互文镜像。两人都是女性污名化的受害者。阿汐虽是孤儿,但她却一直活在“母亲被造黄谣”的阴影下,被他人肆意嘲弄。为此,阿汐选择闭口不言,用缄默来对抗周遭。而林沫沫的到来,则给了阿汐开口说话的机会。林沫沫是“校园性侵”的受害者,她曾据理力争地上诉,但因证据不足败诉,遭到了网上的舆论绞杀。

同时,与阿汐、林沫沫过从甚密的鱼模青蚵嫂(李心洁 饰)和老师妻子陈淑楠(姚晨 饰)则作为另一组镜像出现在片中——同为被“父权社会”规训的上一代女性,都曾替丈夫遮掩性侵暴行,也都最终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了悔悟。

通过两两对照的两代女性,影片试图带出这样的问题:一个女人的一生要经历多少个风暴?而经由代际发展,她们又会经历怎样的觉醒与转变?带着这样的问题,《下一个台风》进行了一场全女视角下的大讨论。

片中,几乎所有施加暴力的男性角色,都游离于镜头之外,要么只露一个侧影,要么只以照片形式示人。除施暴角色外,其他男性配角也多是负面的,如林沫沫重男轻女、甘愿“卖女儿”的父亲,如阿汐懦弱无能、不愿为阿汐母亲讨回公义的舅舅。

这种“去男性化”虽能加强女性情感流露,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男性刻板印象,给人以“全男恶人”的观感,造成性别对立。这也是包括该片在内,很多女性主义电影在处理“性别议题”时最常落入的窠臼。

影片处理得最好的一点,是对女性隐秘情感的勾勒。阿汐与林沫沫之间,流动着一种“你不说,但我知”的默契。即便接触不多,但林沫沫却用两句话直抵阿汐心门:“我一看你就知道你是女孩”“我还知道你为什么不说话,因为根本就没有值得你说话的人”。

这是一种源于女性通感的理解,无论阿汐看起来多么强壮,她仍会下意识地暴露自己的脆弱,比如睡觉时会羞赧地拉起一道帘子寻求安全感。



阿汐(张伟丽 饰)与林沫沫(张子枫 饰)

林沫沫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脆弱,并顺藤摸瓜地看透了背后的心理——阿汐也想做个世俗意义上的女孩,而不是被男人贬低为“不男不女”。但碍于“母亲的黄谣”,阿汐又深觉做女性成本太高,不愿“重蹈覆辙”。而林沫沫的到来,则巧妙戳破了阿汐心里的这层窗户纸。于是,才有了台风夜林沫沫给阿汐穿裙子的那一幕,意图通过此举肯定阿汐的女性身份,让阿汐学会正视自己,正视过去,乃至活出新我。

影片用了大量的镜头语言与表意符号去捕捉女性情绪、女性关系、女性处境。包括林沫沫交代性侵往事、阿汐获知母亲过往在内的几段情绪戏都是一镜到底,力求细致入微地还原女性创伤下的情感波动。而表意符号则更是数不胜数,比如,用阿汐拯救被困囚鸟,隐喻阿汐与林沫沫的互相救赎;比如,用“框架中的框架”结构,透过窗户、门框、渔网等大量前景元素拍摄女性,交代女性面临的规训与禁锢;又或者,用“红蓝”搭配,隐喻角色在现实与虚幻之间的游走,从红蓝药丸到红蓝浮漂再到林沫沫的穿搭(蓝外套配红裙子)都皆是如此,与《黑客帝国》中的“红蓝药丸”有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下一个台风》对于女性情感、情绪勾勒得颇为细致,但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电影,它却拍得不够现实。

即便李玉曾表示影片的创作灵感部分来源于“林奕含事件”,但影片对性侵事件的处理却显得颇为潦草,从林沫沫败诉被网暴到其他性侵受害者站出来发声再到最终上诉成功,这些叙事段落整合得宛如“热点堆砌”,透着浮躁的不真实感。


张子枫饰 林沫沫

不少叙事情节显得匠气有余而灵气不足。林沫沫的眼睛被打了半年,迟迟不见好,但她来到海岛后便神奇康复了;阿汐自母亲死后便不再说话,可在林沫沫帮助下,她心结解开,便开口说话了。对青蚵嫂与陈淑楠这两位年长女性的刻画,更是充满了生硬且仓促的转变。目睹了丈夫性侵阿汐母亲的青蚵嫂,为了让丈夫免于牢狱之灾,不惜助纣为虐给阿汐母亲“造黄谣”,结果得知自己身患癌症、命不久矣后,她竟选择自曝,说出了过往的一切。而对丈夫无耻行径视而不见的陈淑楠,此前曾试图帮丈夫拿钱平事,结果在得知有更多受害者站出来后,却立马悔过自新,检举揭发了自己与丈夫的“私下勾兑”。

这些情节设置,都大大削弱了影片的可信性,及其对社会性结构压迫议题的处理力度。

纵使《下一个台风》初衷不错,可创作上的疲软仍极大地影响了它的呈现与表达,让人不禁怀疑:创作者是在践行人文关怀,还是仅以“女性话题”为噱头收割流量?这或许,比“拍摄女性电影”本身更值得探讨。

说到底,讲好女性故事,不仅需要技巧层面的方法论,更需要真诚的态度与立场。创作者唯有做到不居高临下、不消费题材,才能真正让作品焕发出生命力,让沉默被聆听,让痛苦被理解。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四十岁之后就不敢看这部电影了
下一篇
经典游戏《拳皇》KING的原型,来自香港最黑暗的一部电影

评论

共 0 条评论